當期期刊

第 69卷・第 3期
發行於 九月, 2025

關係先於權力?從關係平衡與權力平衡檢視中越宗藩關係(1009∼1885)

陳思宇(Si-yu Chen) ; 張登及(Teng-chi Chang)

  現有關於古代東亞國家國際關係的研究,大多從權力結構或文化特殊性兩大途徑展開。強調東亞特殊性的研究認為,儒家文化規範和倫理關係深刻影響了東亞國家的對外交往,東亞國家因此能夠建構一個不同於歐洲的,享有某種長和平的「天下體系」(或朝貢體系)。現實主義者則認為東亞朝貢體系與其他國際體系無異,都是由霸主的權力維繫,儒家文化並不是必要因素。作者以為無論從上述哪種角度理解古代東亞國家的互動,都存在大量無法被解釋的例外,古代東亞國家之間的長和平與殘酷的戰爭,都是無可否認的歷史現實。
   本文試圖將強調物質因素的「權力」概念與強調文化理念因素的「關係」概念,共同納入對前現代東亞國際關係的解釋框架中,並使用自公元1009 年越南李朝成立至1885 年中越宗藩關係結束之間越南與中國的交往情況,檢驗關係與權力如何共同影響中越兩國的交往。研究發現,關係確實能一定程度主導國家的決策與行為,但前提是國家間的「共性」先得到確認,此時越南與中國可以和平共處。當國家間的共性得到確認時,越南與中國將優先進行「關係平衡」。在關係平衡的措施失敗之後,權力平衡措施會躍居政策與互動的主要選項。

關鍵字:中越關係、關係平衡、權力平衡、越南外交、歷史與國關


中共跨境網路監控對臺灣民眾的影響機制:情緒中介下的寒蟬效應與隱私保護行為

孫懋嘉(Mao-chia Sun)

  本文援引「情緒評估理論」與「情感即資訊理論」並採單因子組間實驗設計,來探討中共對臺網路監控感知對臺灣民眾心理及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及其作用過程,藉此嘗試建構中共對臺網路監控影響機制的理論模型,期能了解中共跨境網路監控對臺灣社會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及其相應的因應作為。基此,本文運用實驗法,以社群媒體監控、即時通訊軟體監控及無網路監控等三種實驗情境,檢視受試者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緒反應、隱私保護行為、社群平臺寒蟬效應相關行為,以及線上兩岸議題表達意願。實驗結果顯示,相較於無網路監控情境,社群媒體監控與即時通訊軟體監控皆會引發受試者恐懼、焦慮及氣憤等負面情緒,進而促使其採取更積極的隱私保護行為,同時也在社群平臺的使用上產生明顯的自我審查傾向;然而,負面情緒並未顯著提升受試者在社群平臺上表達兩岸議題批判性言論的意願。整體而言,中共對臺網路監控感知所引發的寒蟬效應與隱私保護行為,主要是透過負面情緒的中介機制所產生;雖然寒蟬效應的影響程度相對有限,然其對民主社會中言論自由所可能造成的潛在威脅,仍不容忽視。

關鍵字:跨境網路監控、自我審查、寒蟬效應、隱私保護、線上表達


【研究紀要】積小勝成大勝:中共歷史研究的現狀和展望

鍾延麟(Yen-lin Chung)

  意近十年以來,中國大陸的內外發展、國際和兩岸情勢的顯著變化,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隔離的影響,前去中國大陸從事移地研究和交流,已不若過去方便,如此對中國大陸研究帶來重大變數和挑戰。臺灣在內的海外中共歷史/ 中國當代史研究,面臨此一新的情勢,必須沉著以對並亟思因應之道。首先,建議盤點海外目前所能用於中共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料,其質與量皆頗為可觀;其次,在研究議題構思上,也確實仍有許多值得考慮並投入經營之處;另外,連結國際社群、觀摩經驗、統整力量,也是不可或缺之法。長遠來看,培育有志從事此一領域研究的年輕學子,亦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最後,須予強調的是:中共歷史研究不長於追求時興,也未嘗熱門流行,向來真正所需的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和「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心。

關鍵字:
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歷史研究、歷史研究法、中國研究


策略博弈:成本利益平衡下的中國非軍事脅迫戰略
書評:Zhang, K. (2023). China’s gambit: The calculus of coerc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黃建雄(Kin-hung Wong)





關鍵字:
中國脅迫決策機制、漸進式戰略升級、成本平衡理論、國家聲譽維護、灰色地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