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期刊

第 68卷・第 1期
發行於 三月, 2025

超越城鄉差序?從低保補助探索中國各省社會福利差距

駱又慈(Yu-tzu Lo) ;施世駿(Shih-jiunn Shi)

  近年來針對中國社會福利擴展的研究,社會抗爭論認為地方政府透過增加社會支出、提升人民福利,來避免維權抗爭並維持其統治正當性。也有說法指出,地方官僚、地方財務狀況,和地方經濟發展程度,會對該地社會福利表現造成影響,導致資源分配不均。與此同時,中央政府自計畫經濟時期以來,偏重工業的發展目標,以及仰賴戶口制度規範社會流動的治理模式,亦造成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社會福利發展差距。在此背景下,本文的關懷議題為究竟中國地方福利差距是否依舊存在?同時,影響地方福利擴張的主要因素與關聯因子為何?鑑此,本研究選擇創新性也相對公平的社會福利政策「最低生活保障」作為研究對象,搜集2007 年至2022 年間中國31 省的政經數據,並透過縱貫分析法進行研究。研究設計上,以各省取得低保的人數比例和低保標準作為依變數,觀察省級政府提供社會福利的資源豐沛與慷慨程度。同時引入社會穩定程度、各省財務、貿易開放程度與城鄉差距等政經數據作為自變數。根據實證分析結果,低保政策在各省的城鎮與農村間,不僅具有明顯的施行差異,分配規則亦存在不一致的情況。其中甚至出現經濟發展愈差、城鄉差距愈大,則農村低保資源愈不足的現象,顯示中國政府以城鎮為發展重心的做法實際上並未改變,依舊對於各省福利差距相當具有影響力。

關鍵字:最低生活保障、福利地域化、城鄉差距、社會保障、中國大陸


香港佛教與民族主義:從讓路迴避到近年表忠開路之轉向(2000∼2020年)

劉宇光(Lawrence Yue-kwong Lau)

  本文以2000∼2020 年為段落,探討香港佛教面對民族主義時政治表達上的演變。文章十年為一段,選取兩個時段數項具政治認同象徵意義的佛教事例,分析其事態、含義及演變。2000 年代是以佛寺建築「仿唐」說、消音香港佛像的混血藝術家、佛誕日列公眾假期,及佛教推動刑事取締民間佛教數例,來分析仍然是本地僧侶代表香港佛教時,除了在官式場合作審慎表達外,是如何迴避並讓路民族主義,以與之保持相當距離。進入2010 年代,「一帶一路」戰略涵蓋東南亞佛教地區,中國佛教有了需配合此戰略的政治統戰角色,而「中國香港」作為地緣上最靠近這地區的都會,其佛教在宗教外交或統戰上,需肩負建立中國海外「信仰版圖」的政治角色。因此香港佛教需要對民族主義有更明確的支持態度,從此前「讓路」以保持距離轉為表忠,改以宣傳英治歧視來高舉民族主義紅旗為「佛陀」開路。所以除了由政治上北京可信任,持海外高學歷的中國菁英僧侶接棒香港佛教的核心領導層,來展開對港和對外的宗教統戰工作外,亦需要藉《華人廟宇條例》、佛誕假期的政治含意,及香港東西方宗教差異等例,來宣傳佛教作為華人宗教代表,在英治時期如何深受歧視之民族主義論述,儘管這與事實不符。

關鍵字:香港佛教、香港政教關係、佛教與中國民族主義、佛教統戰、佛教公共外交


官僚「再詮釋」領導人意識形態:以《人民日報》習近平外交思想的評論為例

蔡儀儂(Yi-nung Tsai) ;廖彥傑(Yen-chieh Liao)

  意識形態在維繫中共政權穩定,扮演重要角色。部分研究分析官方制定意識形態的過程,指出意識形態建構實非鐵板一塊,意識形態在完成後,官僚組織也會「再詮釋」意識形態陳述。不過,類似研究較少觸及意識型態涉及外交領域,官僚組織是否會進行詮釋。領導人的冠名意識形態,是否又影響外交政策的陳述。本文以《人民日報》討論冠名意識形態:「習近平外交思想」報刊評論為例,借鑑中共黨報「寫作組」概念,檢視上述議題。在研究策略,我們先在資料蒐集過程根據評論作者,標記其所屬官僚組織,再結合自動文本摘要(Automated Text Summarization)與空間點估計(ideal point estimation)的Wordfish 泊松空間模型(Poisson Scaling Model)進行分析。模型顯示,「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報刊評論,由於作者所屬官僚組織的不同,陳述立場的空間分布呈現差異。這呼應官僚組織確實有透過意識型態的差異性敘事,標示其立場傾向的見解。

關鍵字:意識形態、量化文本分析、空間點估計、習近平外交思想、人民日報



中國的武力脅迫運用:不戰而屈人之兵之道
Siebens, James A. (Ed.). (2024). China’s Use of Armed Coercion: To Win without Fighting. Routledge.

丁樹範(Arthur S. Ding)